zoty中欧体育国务院重磅政策出台!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机会在哪?十一期间,刚刚毕业在北京工作的小王很苦恼,“难得放个长假,想找个篮球场好好打球,却发现周围几公里内都没有合适的地方。”好不容易在某开放式小公园找到了一个篮球场,地面年久失修、凹凸不平不说,连篮筐都没有。
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篮球场”,映入眼帘的是大量吐槽“国内篮球场太少了”的相关链接,网友们在贴吧、论坛里大倒苦水,更有甚者表示“公园基本没有篮球场,想找个打球的地方只能千山万水跑到大学里打。”但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高校的管理异常严格,前往大学“蹭球”的道路也几乎被堵死。
比篮球场更难寻找的是足球场,同为应届毕业生的小李,毕业至今没踢过一场球。“免费的球场几乎没有,收费的球场不仅价格高昂且很难预约。”
打球难的问题可以看作是社区体育设施不完善的一个缩影。现阶段,国内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依旧存在相当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
46号文件下发后,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意见指出,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的基础保障,明确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平方米。
意见提出,要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多功能球场、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政府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予以支持。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等。
此后zoty中欧体育,各省也陆续出台了各自的全民健身相关规划,加快建设全民健身运动基础设施。6年过去,我国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果,大量体育场馆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成为城市地标性建筑。但与此同时,存在的问题也相当明显。
2015年底,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了《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及以上人群中,有41.6%对当前体育场地设施基本满意,但还有22.5%的人认为离期望值“相差较远”。65.2%的人希望建设社区(乡镇)健身活动中心的人数百分比最高,绝大多数人希望将健身场所建在社区附近。
这也反映出了一个问题:一些地方热衷于建设大型体育场馆,这些新建体育场馆大都远离市区,交通不便,老百姓并不买账。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依旧任重而道远。
近年来,各地此起彼伏不断出现的“场地之争”实际上折射了全民健身的配套不足问题。今年,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副校长王雪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县区一级中心城区很少配备国家规定的综合型体育场馆,镇街、社区一级体育设施更是不足。”
“国家原来一味追求建设高大上的体育场馆,但也只能服务部分消费者,不能满足全民健身的需求。” 重庆冠洋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姜兰斌告诉互联网+体育。
2020年是《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开局之年,围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目标,政府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5月,围绕“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议题,全国政协网络议政远程协商会,委员们建议,在“十四五”规划和健康中国建设指标框架中,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多建群众身边的健身场地设施。
9月23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要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措施,促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今天,《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发展群众体育的意见》正式下发。
《意见》提出要重点建设好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要求各地结合相关规划,于1年内编制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用地、建筑目录,盘活空闲地、边角地等资源,规划建设贴近社区、方便可达、面向公众开放的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球场等。要简化健身设施建设审批,新建居住小区要按规定配建健身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建设和交付;推进“互联网+健身”,丰富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体育活动等。
为了解决当前健身场所不足的问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各地政府也在紧锣密鼓制定政策,大力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为群众创造安全舒适的运动环境。
上月中旬,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发布了南部新城全民健身中心建设工程规划设计方案批前公示,拟建方案总建筑面积约63944平方米,包含体育馆以及球类馆、游泳馆、综合馆、体育配套用房等。该健身中心位于南京主城的重点建设开发区域,能够有效覆盖周围人群的健身需求。
“今年,市政府将建设50个“体育+公园”体育民生实事工程。” 绍兴市体育局局长吴海明告诉互联网+体育,目前绍兴市正在编制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水上运动规划等,未来在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方面,还会提供专项的体育产业引导资金。
在《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指导下,各地都在编撰适合自身的“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自上而下的海量政策无疑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建设老百姓身边的场馆或者说建设大众场馆,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 北京中体善建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唐天潭告诉互联网+体育,中国各地的场馆,以竞赛场馆为主,投资大、利用率低,建设完之后甚至还会成为地区财政的负担。未来,社区的体育场地设施、大众场馆才是最需要的,也应该是从政府到企业,以至整个产业都应该关注的。
《意见》提出加强政策协调,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各地可以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以租赁方式向社会力量供地,健身设施建成开放达到约定条件和年限后可协议出让;同时推广委托运营,鼓励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筛选运营团队。这对场馆建设及运营行业而言都是一次良机。
“对我们场馆建设行业而言是一个机遇。我们企业这些年一直在坚持做全民健身场馆的整体解决方案,做了很多的前期准备工作。” 唐天潭说,这次国务院会议要求加强全民健身场,某种意义而言是一次“补课”。“体育场馆也应该呈金字塔结构,但目前公众的现实需求与场馆类型严重倒挂,位于底部的小型社区场馆数量严重不足,处于金字塔尖的专业场馆数量偏多。”
唐天潭介绍说,现在国内最欠缺的就是老百姓身边的场馆,这些场馆都供不应求,有些甚至需要提前一两周预定。“很多专业的场馆收费非常高,老百姓只能望而却步,政府的养护费用同样不菲。”
社会力量的进入则能够加速体育场馆行业的市场化进程,充分调动民间资本的积极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的同时,实现场地设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类场馆非常适合企业社会资本去做,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类场馆适合采用气模结构或者建设篷房,投资小、安全性和专业性也都没问题,功能上也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 唐天潭说。
“一直以来,场馆距离远都是体育消费的痛点,场馆要走进社区或者贴近社区,让消费者在楼下就能享受到有品质的体育服务。” 姜兰斌表示,国内社区体育的需求非常大,目前几乎是空白,未来体育服务要走进社区,场馆就必须变小、变碎。“未来,政府会投钱建越来越多的社区健身中心。”
这对场馆运营方也提出了更为精细的要求。现阶段,国内的场馆运营水平普遍不高,且运营的主体多以大中型专业性体育场馆为主,在小型场馆以及社区体育场馆运营方面尚有待探索。
但新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机遇,谁能抢先占领社区体育场馆、场地运营的市场,谁就有机会成为场馆运营行业的新巨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